在舞台上,他是闪耀的明星,而在生活中,他却肩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沉重责任。72岁,这个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,却依然让他忙碌不停,因为他深知,自己不能倒下。亲人一一离世,带走的除了无尽的回忆,更有那份无法摆脱的责任。如今,尽管他自己已是高龄,但仍需照顾年迈的母亲,这位曾经强大的老人盈禾配资,内心承受的痛苦究竟有多少?
濮存昕,1953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文艺家庭。父亲苏民是著名的话剧演员兼导演,母亲在银行担任重要职务。看似天赋异禀、一路顺风顺水的成长之路,却因命运的捉弄而变得崎岖不平。小时候,濮存昕不幸得了小儿麻痹,留下了终身的腿疾,走路一瘸一拐。在那个时光中,作为一个孩子,他不仅要忍受身体的不便,还要承受周围人的歧视和嘲笑。唯一给他力量的,是他的弟弟。兄弟俩关系深厚,弟弟总是替他挡在前面,为他出气。这个支撑他成长的亲情,最终成为他一生中的坚实依靠。幸运的是,随着治疗的进行,濮存昕的腿疾得到了缓解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命运的挑战远未结束。文革爆发,年仅13岁的他被卷入这场社会动荡,满怀热血却无处安放。16岁时,濮存昕响应号召,来到黑龙江,成为一名知青。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,这个从小城市成长的少年饱尝了艰苦,整整八年,吃尽了生活的苦头。寒来暑往,春种秋收,从牛棚到田间、从工地到木工房,濮存昕在大地上丈量着青春,汗水与艰辛共同浇灌着他成长的土壤。
直到24岁,濮存昕回到北京,考入空政话剧团,从跑龙套的角色做起。在舞台下,他依旧默默无闻;而在舞台上,他却全心投入,认真塑造每一个角色。在话剧团,他遇见了妻子宛萍,她坚定地选择了濮存昕,支持着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两个人携手共度风雨,在事业和家庭中相互扶持,深情厚意的感情一直维系至今。
1985年,濮存昕与宛萍喜结连理。婚后的濮存昕,为了能有所成就,他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,参加人艺学习,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。他深知,要在艺术行业中脱颖而出,光有热情是不够的,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内在的修养。因此,他如饥似渴地阅读,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1986年,他顺利调入北京人艺盈禾配资,并在父亲导演的话剧《李白》中饰演男主角李白,凭借出色的演技,他将诗仙李白的傲骨、清高与率性演绎得淋漓尽致,赢得了广泛的认可。
在接下来的29年里,濮存昕与这个角色融为一体,演出200多场,使得自己成为舞台的实力派演员。而那句“天生我才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,仿佛也成了他人生的写照。90年代中期,濮存昕逐步进军影视圈,凭借在《英雄无悔》《来来往往》等剧中的精彩表现,他逐渐成为当红男星,被誉为“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”。
生活中的他,是妻子最坚实的依靠,是女儿的好父亲;事业如日中天,家庭美满幸福。然而,就在事业攀升之际,命运再次给了他沉重的一击——弟弟因意外去世,濮存昕深感悲痛,但依然咬牙坚持,照顾年迈的父母,成为家庭的顶梁柱。为了全力照顾父母,他毅然放下所有工作,亲自照料老人,陪伴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时光。直到家人逐渐走出阴霾,他才重新回到舞台。
然而,命运再次无情。2016年,年迈的父亲去世,濮存昕的母亲因丧夫丧子而身心俱疲,甚至出现了认知障碍。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,濮存昕再次辞去所有工作,搬回母亲家中,与妻子共同照料。用自己的方式,陪伴母亲,回报她当年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照顾。
在回答记者关于为何淡出影视圈时,濮存昕说:“娱乐市场没有我的角色,我不需要被骚扰,我在舞台上很安宁。”他深知,舞台才是他的家,而艺术才是他毕生的追求。他的敬业精神在《雷雨》中的周萍、《茶馆》中的常四爷等角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而舞台上的他,也无愧为一个坚守艺术、传承文化的艺术家。
2002年,濮存昕被评为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,他作为艾滋病宣传员,积极为特殊群体发声,传递社会关爱。此外,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,支持教育、抗震救灾,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社会,成为人们心中的楷模。
濮存昕始终坚信:作为一个演员,他不仅要用演技感动人心,更要以自身的力量温暖社会。在他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,感受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温度。
让我们向濮存昕致敬!这位不仅是戏剧泰斗、家庭好父亲、慈悲公益先驱的伟人,也是一位始终不忘初心、持之以恒的时代楷模。他的人生让我们明白,真正的成功,不仅是舞台上的光辉,更是生活中的坚韧与奉献。
发布于:江西省金猎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